沙盆+擂漿棍

以前很多人家都有一個沙盤,和一支擂漿棍,用來磨芝麻糊、花生糊、杏糊仁、合桃糊等;總之是‘糊’就用得著。

家裡,每當有人出口提出吃什麼糊的糖水’,排行不大不小的我便要自動自覺出手。

沙盤+棍從床下底取出洗淨,放在地上,用麻包袋墊托,以防沙盆滾動… 我坐在木凳仔,用細小的小腿把沙盆夾著,兩手緊握擂漿棍,像風火輪,不停攪動。磨得我 成吉思汗打仔(大汗揼細汗)不在話下,更受罪的,是被一群袖手旁觀的閒人,扮交通警棍子(指東指西),說話尖酸刻薄。

“杏仁磨得很粗嚡喎!”,另一邊廂和應  “對,未吃飯嘛,出多點力度嘛!”
 啊!我又不是你們的奴婢,為何這麼看待我!”  雖然心裡憤懣,在人多勢眾下,自己無謂在茅廁點燈(找死)。做一餐好甜品,大家都可享用,吳楚帆話齋 “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”。

煮好了!隔離鄰舍、同屋住都請過來。大伙兒樂也融融的吃著…鄰居梁師奶懂得賣口乖,稱讚我磨得幼滑過西施張臉。逗得我開心,衝口而出 “下次我會磨到好似梁師奶塊面咁滑!”  明知自己說得笨,只怪虛榮心作祟,手掌仔起了水泡都放在腦後.

70/80年代,取而代之是家庭式攪拌機,親友們分享買這東西時,都異口同聲表示:買的時候高興,清洗時候悲哀,很快便成廚櫃角落一件被遺忘的器材。說起來又有點捨不得沙盆的環保、易潔、價廉的好處。

偶然行經一間山貨店,見到有沙盤賣,心神霎時墮進時光隧道,神遊片刻。正想拋腰包要一個,右腦勝左腦,一想,有盆無棍,如有碗無筷,就算有盆有棍,我亦有心無力。最後,錢放回口袋,代代平安!



附文


沙盤,是用帶有沙粒的陶土燒成.沙盤內壁有縱橫交錯斜線花紋,目的是令壁面粗糙,磨擦食材.沙盤是一個上闊下窄的圓錐形體,底部略平,可使食材聚在一起. 這個底部亦稱為沙盤篤,廣東俗諺:‘打爛沙盤問到篤’,就是這個篤.擂漿棍大多自製,有的用番石榴樹幹做,大約有二吋直徑,兩呎多長.較短小的,是做擂茶用的.

做糊的方法是先將主要材料用白鑊炒香,才放入沙盤.使點勁,用棍頭將材料繞著沙盤內壁攪動,差不多碎了便加點白米加點水.直至材料磨成漿狀,便將‘漿’倒入湯煲,加水加糖,煮成糊狀.

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童年時遊西林寺

七姐誕

浮雲一別後,流水十年間

貓兒公公好talk得

阿儀與阿源

貓兒公公

生日

媽媽煮的蝦子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