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時我在油麻地街頭玩耍



童年時,草根階層的孩童都喜歡上街玩耍,依稀還記得一些我當年的經歷。



50年代油麻地,彌敦道
藍箭嘴所指大概係吳松街公廁左近
紅箭嘴所指係佐敦道裕華現址



三年級開始,包括返學放學、吃早餐、出街玩、做工課都是自己安排的,有時會跟媽媽去街市買菜、逛街、看影話戲等。

50年代,粵語片盛行,媽媽沒有打牌、不做手作的日子,偶然會和我們睇五點半工餘場或早場。所費是一張門票,便帶兩三個小孩進場。最常光顧的戲院有第一新,光明,油麻地和金華。

下午放學回家,三扒兩撥吃過飯,草草做過工課,便等候鄰居朋友仔的出發訊號。然後浩浩蕩蕩上街去。

上到街頭,遇見有什麼有人圍觀的,我們都鑽入人群湊熱鬧。有些是必看項目,例如,‘掟仙’(亦叫做‘慣仙’)*、 舞馬騮、賣武/心口碎大石、劏蛇(賣蛇膽汁)等。我們不會久留,因為要趕去‘目的地’。

‘目的地’位於油麻地吳松街公廁旁。很多玩意都集中這裡,是小朋友的歡樂天地。有公仔書租檔、賣欖講古佬、金絲貓檔口(蜘蛛科)、養蠶蟲(連賣桑葉)和甲蟲(用清補涼藥材餵養)、理髮小檔口(小朋友剪髮有免費公仔書提供) ,各式各樣,任君選擇。早上更有人開檔賣豬紅粥(走鬼檔,每朝早只賣短暫時間)。

有時返學前,經過這裡,會吃一碗豬紅粥。大多數食斗零一碗細的;手頭鬆動就食一毫兩味(大碗些,加上油炸鬼半條剪開放上粥面,灑點古月紛)。粥檔老闆手勢快如閃電俠,一手捧著兩三個碗,另一手執長柄椰殼斗,向盛粥的鐵桶一兜一碗,較剪嚓嚓幾聲,炸麵落碗,就交老闆娘端給客人。粥檔沒有固定座位,大家分散坐在板凳子上,吃得津津有味。粥頗稀,豬紅很多,勝在沒有味精(這個時期,味精未普及)。

放學後, 只要口袋尚餘零用錢,一定想盡方法花掉。最常是租公仔書。揀好書,放下書包做抵押,拿一張板凳仔,加入孖辮女和刮屎塔蓋或者叫做紅毛裝的男仔堆圍團;  著迷地看,管它天昏地暗。較熱門的公仔書有西遊記、水滸傳等。我喜歡財叔、神筆、尖咀茂等。

沿途經過廟街和甘肅街交界的廣智戲院。門前和周邊有很多食物攤檔。有牛雜檔、鹵味檔、炸大腸,車仔麵、雪條/冰木瓜、烚腍白肉花生、生蔗(冬天有熱蔗)、白欖/陳皮涼果、涼粉/刨冰、九江碗仔翅、酸菜/皮蛋酸薑/酸梨、生果檔*等。我都曾經一一光顧過。

有些食檔附加小玩意*:有射搶、轉輪盤、彈子機和跑馬仔等,花款很多。這些玩意看似給小朋友‘玩’的。嚴格來說有賭博性質,適合大小‘爛賭’朋友。

晚上逛廟街夜市更多姿多彩(有機會可以說一下)。



附文

‘掟仙’玩法
先在地上劃一小圈,參與者各放下一個相同幣值的硬幣入圈內,離遠劃一界線,不能超越。參與者手執相同幣值硬幣拋入界線內,盡量接近小圈。最接近者可以先拾起他的硬幣掟向小圈內的硬幣,掟中便可以取去,並在硬幣落點拾起繼續玩。掟不中而硬幣落在圈內,不得拿走。由次接近小圈的參與者接上。我見到玩的多數是冇工開的咕哩(苦力)和街上混飯吃的爛仔。
’慣仙’其實是滾仙.玩法同掟仙差不多,不同是起始不拋擲,而是用一件檢來的石頭或磚塊,將硬幣掟上磚石,借勢向前滾轉,接近小圈。這兩者都是賭博遊戲。雖然充滿運動樂趣,並無鼓勵賭博意圖。

刨生果皮的手藝
印象最深是賣生果小販刨梨子皮.他用一張長長西瓜刀,在梨子皮上由上削下,每轉動梨一下便削一下。至於刨圓梨子皮,刨法不同,要從頂或底部起,用刀環繞著轉,一直批到底部,脫離的果皮不會斷開,形成一條螺旋形長條。令人著謎的是他的動作快得像開動馬達。這種手藝已很久沒有見過。

小食檔攤遊戲
輪盤雪條檔. 放下錢,手撥指向針,轉幾圈,看你運氣,一份價錢或會轉出幾份雪條來。

射槍糖果檔. 當時有一款鐵皮做玩具手槍,在管插一枝短箭,箭頭有膠吸盤,射中標靶吸著甚麼號碼便依號數換取獎品。亦有一款是發射水松塞的.
 
跑馬仔,有兩種形式. 一,好幾隻玩具馬仔(有活動腳)擺放在幾條並排斜道上端。先用木板截停,開跑時,拉起閘板,馬仔便會隨地心吸力向下‘跑’。二,用一塊木夾板釘上釘子,排列成倒三角型,釘子與釘子之間只容許一個兵乓波通過。玩法是放多個不同顏色兵乓波在頂端,用木條閘停,一聲開波,兵乓穿過釘格子落下,先達者贏。買中顏色得獎(現錢)

潛錢. 一毫子一次,有用布袋潛籌碼,潛出籌碼牌顯示多少得多少。另有在一大塊紙板塊上,有很多小格,每次撕開小格蓋紙兩格,配對即派錢。
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沙盆+擂漿棍

童年時遊西林寺

七姐誕

浮雲一別後,流水十年間

貓兒公公好talk得

阿儀與阿源

生日

貓兒公公

言猶在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