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時看影畫戲

還未有電視播放的年代,星斗市民,能負擔的文娛節目,最熱門是看影畫戲。農曆新年、過時過節更加熱鬧。

50年代油麻地廣智戲院 (香港明信片精選第90頁)

廣智戲院位於我童年舊居街口。50年代末,前座兩毫有交易,不過要捱頸痛和木虱叮咬,最前排機乎會碰到銀幕,銀幕只是一塊白布,大風吹過,銀幕會飄飄蕩蕩的。試過一兩次就怕怕被了。

我們比較多光顧第一新、光明、金華和油麻地戲院,都屬於三流戲院,廣智檔次再低。

這幾間戲院比較平民化。大人買一張戲票便可以帶同小孩入場。攜同一個是常規,帶同兩三個很普遍。做媽媽的,在進場人擠一刻,看準時機,一擁而上。當收票員忙於撕票尾之時,小朋友已在人罅中鑽進,就是帶位員看見也無能為力,人人都是這樣蒙混過骨。到了座位,大腿上坐一個,另一個坐在座位扶手,一個在開影後在通道找一個好位置,站著看。

看電影和吃零食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享受。戲院門前大都有各色各樣車仔檔,齊備了看電影所需的零食:有咸酸檔(酸菜塗芥末和皮蛋夾酸薑味道一流)、有生蔗檔(冬天有熱蔗)、有烚五香花生、滷味牛雜檔、刨冰涼粉檔、糖荵餅檔、涼果、生果檔、叮叮糖、夾餅檔(花生碎芝蔴沙糖做餡料)…  檔販叫賣聲此起彼落,加上堆滿等候入場人群,和排著長長的購票人龍,好不熱鬧…

進場後,看戲橋的看,吃的吃,罵仔的罵…  食蔗的,咬嚼過汁液,渣滓可以吐在地上,吃花生的隨吃隨手把殼丟…  嬰孩哭啼鬧吃,媽媽便鬆解孭帶,把他從後轉到身前,拉高衣衫,把大乳頭塞入咀巴,立即收聲…  當年看電影就是這麼自由自在。

燈熄開場後,不到一會,便有人四處走動,霸佔空位。通常是前座的跑到較後的中座或後座位去。

孩童若要小解,媽媽神速抱他到通道上就地解決,不妨礙看電影。有時媽媽逗著孩子的小東西,叫“舒舒”,旁人毫不介意。戲院後座較高斜向前座。若然多兩個在後方來方便,小便滙成小溪,流向前座。不小心甩掉木屐或光著腳板,踏上就糟殃。當年戲院沒有有空調,用的是電吊扇和牛角扇。在夏天,吹起的熱風把地上小便蒸發,可以想像,困在戲院內,氣味是多麽濃烈,有時要不停搖著大葵扇撥涼和撥開氣味。
說到臭味,不能不提上廁所。除了散發出勁味兒,遮蔽廁所門口的布簾相信係世上最髒的一樣東西。每人出入都要用一雙幕後黑手,把布簾一撥,順手一抹,推開再回彈,碰上臉係必然。喔!還黏黏濕濕的,十分和味。
開場,先有廣告和預告片頭,有些戲院會加映邱吉爾講話,通常佔十分鐘左右,觀眾已經不耐煩。所以一到放正片,觀眾就會鼓掌起來。其實,當年看電影,大家都很投入,每有精彩劇情,大家會歡呼並拍爛手掌。

散場時間,播放英國國歌,恰好大家都起身離場…  就是不怕你不起立致敬。

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沙盆+擂漿棍

童年時遊西林寺

七姐誕

浮雲一別後,流水十年間

貓兒公公好talk得

阿儀與阿源

生日

貓兒公公

言猶在耳